發新話題
打印

丘东平

丘东平

丘东平
    丘東平小傳
    丘東平,現代作家。原名丘譚月,又名丘席致珍,筆名東平。1910年出生于廣東省海丰縣梅隴鎮馬福蘭村一個農民兼小商人家庭。其少年時代是在大革命的風潮 激蕩中度過的,求學期間即熱衷于社會活動,曾參加由彭湃領導的海陸丰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后亡命香港、九龍一帶,做過漁販、水手以及當地天主教會報紙的校 對,并開始向當地報刊投稿。
    1932年前后,東平由大哥丘國珍引荐,到十九路軍翁照垣旅當文書,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戰役和后來的福建倒戈反蔣事件。這一時期其處女作《梅嶺之春》 發表于其與人合辦的《新亞細亞月刊》(香港)創刊號上,但為他帶來聲譽的則是發表于左聯主辦的《文學月報》上的短篇小說《通訊員》。其早期小說多以作家在 海丰的經驗和在十九路軍的經驗為素材,或以略帶表現主義風味的筆法刻划根據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中國軍隊的嚴厲而腐朽的生活,為30年代左翼文壇帶來 了新鮮的空氣。1934年底東平赴日留學期間,參加了左翼東京分盟,曾向郭沫若請教,郭寫了《東平的眉目》寄托其矚望,認為其作品有“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 ”。
    全面抗戰爆發后,東平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同時執筆同草明、邵子南、歐陽山、于逢合作創作了中篇小說《給予者》,隨后又北上濟南,南到漢口、南昌 等地,活躍在抗戰的最前線。1938年春,加入新四軍,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1938--1939年是他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其代表作《一個連長 的戰斗遭遇》、《第七連》等近十篇小說和戰地特寫,都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民族的抗戰意志,“展開它,我們就象面對着一座晶鋼 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燦爛的反射里面,我們底面前出現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受難的以及神似地躍進的一群生靈”。(胡風《〈第七連〉題記》)1940年,東平 到我蘇北解放區任魯藝華中分院教導主任,曾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華中分會領導工作。1941年6月,日軍掃蕩我蘇北鹽城地區,東平率魯藝二隊的 200余人突圍受挫,以莊嚴的道德感拔劍自殺,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創造的沉醉。其后期的代表作是未竟的長篇小說《茅山下》,它雖然只寫了五章,但已顯露出 全方位地表現以茅山地區為中心的根據地生活的宏大氣勢,觸及生活中的尖銳矛盾。它在正面反映根據地軍民對敵斗爭的同時,通過表現學生出身的干部周俊和工農 出身的干部郭元龍之間的思想矛盾和性格沖突,深刻揭示了革命對于人的完成的意義。東平的一生,是把生活與創作、創作與戰斗結合得異常緊密的英雄的一生,“ 他是在革命的風暴中誕生的,又消失到革命風暴中去”(于逢《〈沉郁的梅冷城〉編后記》)。
 
    丘東平主要創作書目
    沉郁的梅冷城(小說集)  上海,天馬書店,1935年9月初版
    火災(中篇小說)  上海,潮鋒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長夏城之戰(小說集)  上海,一般書店,1937年6月初版;1940年6月易名《紅花地之守御》再版
    蔣軍的故事(小說集)  上海,北新書局,1939年6月初版
    東平短篇小說集  桂林,南天出版社,1944年2月初版,胡風選編;1947年6月易名《第七連》由上海希望社再版
    茅山下(小說集)  蘇皖邊區,韜奮書店,1944年12月初版,冰山選編;1947年4月香港海洋書局刪冰山《序》,加周而復《后記》初版,周而復選編;1949年8月上海生活.讀書.新知聯合書店初版,周而復選編
    茅山下(長篇小說)  大連,大眾書店,1945年10月初版
    東平選集(小說集)  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初版,柏山選編;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再版(新一版)
    沉郁的梅冷城(小說集)  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于逢選編
FreemanLeung@2008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