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太歲
據我國傳統習俗認為,在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掌權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而這位在那年當值的神明,就稱之為太歲,而太歲共有六十位之多,即可於所謂六十花甲年輪值。由於太歲大多是武將出身,故在道教的稱謂上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而每位太歲的塑像都神情有別,手執法器亦有所不同,暗示了該年的流年運程。如太歲持筆,代表該年有政治變動;若持槍執劍,則表示該年要奮發圖強。
所謂犯太歲,是指一個人出生年份的生肖,與流年的生肖相同、相沖或相刑,民間統稱以上三種情況為犯太歲。
「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犯太歲的人可能會流年不利,或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為求心安理得,人們都會到供奉太歲的廟宇,作個太歲福來化解,亦可在家中拜太歲,以求平安順事,工商興盛,財運享通,萬事如意。
拜太歲方法 :
參拜太歲需要用太歲衣,也可在寺廟內購買,轉運寶袋一隻,攝太歲專用的衣紙一套:包括平安衣、百解符、圓祿馬、長祿馬。記的要在太歲衣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出生日期,讓太歲知道你是那一位。
準備就緒後,首先到元辰殿外的香爐上香,然後入元辰殿內參拜。繁忙時期的繁忙時段,寺廟方面不容許善信帶燃點著的香火進入元辰殿,要留意這點,不要犯規。
進入元辰殿後,先向斗姥元君上香。
拜過斗姥元辰後,才向當年太歲參拜,並且祈福許願,口講吉利說話:「xx大將軍(因每年之太歲不同),信男/信女 (自己之姓名),今年流年本命犯煞星,現向太歲仙師諴心祈求,保佑衰氣災劫盡去,化險為夷,年年行好運,身體健康,工商倍利,萬事如意,財運亨通……」。
再向出生年所屬的太歲參拜。拜完後不要立即離開,還要逐個向另外五十八位太歲上一支香。
太歲衣內通常附有「太歲錢」,用來攝在當年太歲的腳下,稱為「攝太歲」,如果沒有,可用普通硬幣代替。攝完後要把「太歲錢」拿回家及帶在身上。
最後把太歲衣焚化,「攝太歲」的儀式便告完成,但記住年尾一定要回來還神,酬謝神恩保佑。
以下地點都有供奉太歲 可供大家參拜 :
新界離島區
荃灣圓玄學院 粉嶺蓬瀛仙館 屯門青松觀 大澳關帝廟 長洲玉虛宮
香港區
皇后大道中洪聖古廟 上環水月宮 荷李活道文武廟 筲箕灣天后廟
大坑蓮花宮 灣仔玉虛宮 鴨利洲洪聖廟
九龍區
深水埔天后廟 油麻地天后廟 深水埔三太子廟 旺角水月宮 紅墈觀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