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我推的孩子》:21世紀殺人網絡

《我推的孩子》:21世紀殺人網絡

面對因網絡欺凌而離世的名人,網友們常常表現到「與我無關」。他們大概是這樣想的吧:雖然我曾在網絡上對他說過過分的話,但即使我不說,還是會有其他人對她說出這些惡毒的話語,所以我並沒有對她造成額外的傷害。在文章裡,我想借用哲學家Derek Parfit的一個思想實驗來反駁上述觀點。
包你發換現金
在本季熱門動畫《我推的孩子》(日語:《推ウソ子》,下略為「我推」)的第七至八話,劇情是關於黑川茜因為不小心弄傷了鷲見夕雪的臉,而成為網絡公審的目標。面對無止盡的辱罵,小茜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一度試圖自殺。然而,重點是她是被冤枉的,電視製作組為了製造話題,故意剪掉了她向夕雪道歉的畫面,將她描繪成一個故意傷害夕雪的壞女孩。這段劇情在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多數觀點認為:我們不能盲目相信媒體的報導,在了解真相之前,不應隨意攻擊他人。

大家同情小茜是因為她是無辜的,她承受了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和痛苦。對於這點我也十分同意,未弄清楚她是否有罪,就對人施加傷害,當然是不道德的事。然而,即使撇開媒體偏見的問題,網絡公審本身仍然存在諸多弊端。在此,我們不妨退一步思考:如果茜真的故意傷害了夕雪,但後來真心悔改,那麼她受到如此對待是否合理呢?

「既然做了壞事,那朝你扔石頭也是合理的吧」
這句話出自動畫角色MEM的對白。如果我們抽空語景去看,這句話其實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小茜真的犯了錯,她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然而,怎樣才是合適的懲罰呢?通常,我們的道德直覺告訴我們:她應受到與其罪行相符的懲罰。

網路公審的邪惡之處在於,受審對象所遭受的傷害往往與其罪行不相稱,超出了她應承擔的程度。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罪犯不會因同一罪行而多次受審、多次遭受懲罰。然而,在網路公審中,數之不盡的網民會不停對受審對象進行道德審判。結果是,即使她已遍體鱗傷,仍有人對她投擲石頭。

網路公審之所以會反覆審判,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網絡上的人欠缺溝通,他們並不知道已經有其他人對她進行了懲罰[註1]。舉個例子,假設一名學生在考試中作弊,兩位監考老師都發現了他的作弊行為,但他們都認為應由自己處理而未與對方溝通。結果,該學生受到了額外的懲罰,兩位老師都從他的操行分中扣除了10分。如果在規模更少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協調問題,那在規範龐大的網絡世界,這個協調問題將更加嚴重。

然而,我認為這個因素在網絡公審中並不適用。網絡世界的特點是紀錄清晰。只需查看評論區,便能立即了解其他網友對事件的看法。他們之所以繼續對她投石,並非因為他們不知道其他人也在懲罰她。而是他們看不到受審對象的反應,誤以為她還未受到足夠的懲罰,與及沒有真誠懺悔。

網絡世界真正抹去了的是她的表情與語氣。而我們正正是透過這些信息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真誠懺悔,以及是否受到了足夠的懲罰。一個人面無表情地道歉,還是淚流滿面地道歉,兩者已經在感受上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即使小茜在網上誠懇地向眾人道歉,她也無法得到網民的理解和同情。

網絡公審與網絡欺凌
儘管網絡公審和網絡欺凌常常被人們混為一談,但就我而言,兩者有著明顯分別。網絡公審旨在讓當事人承擔責任。一旦我們認為他們已接受了懲罰,我們就會收手。然而,網絡欺凌的目的僅僅是讓當事人感受到痛苦。網絡欺凌的重心並不在於當事人犯了什麼錯,而是針對當事人的一些個人特徵,這些特徵往往與事件無關,甚至可能是虛構的。

以「我推」的內容為例,他們討論的焦點並非小茜傷害夕雪的行為,而是對小茜的外貌進行攻擊。在得知小茜自殺未遂的消息後,大部分人都會停手。但喜歡網絡欺凌的人仍會辱罵小茜,說她只是裝裝樣子,繼續向她扔石頭。他們自稱為了伸張正義,但實際上,他們只是以網絡公審的名義進行網絡欺凌。

這是「我推」的角色有馬加奈說的話。面對因網絡欺凌而離世的名人,網友們常常表現到「與我無關」。他們大概是這樣想的吧:雖然我曾在網絡上對他說過過分的話,但即使我不說,還是會有其他人對她說出這些惡毒的話語,所以我並沒有對她造成額外的傷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