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後記: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後記: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沒想到一格漫畫,也能勾出心中遺忘已久的成長記憶與思緒。
運彩NBA
小莊,就是有這種能耐……

去年六月,正為數位修復版《少年吔,安啦!》全台重映宣傳,忙著將我對這部電影的偏執愛戀,轉化成更多邪典元素時,有天順手翻起出版社寄來的《潮浪群雄1》,企圖放鬆一下思緒,然而才翻幾頁,眼睛就被一張定格於1970年代末,台北市西門町電影街(武昌街二段)的畫面吸引住,憶起人生中,第一次發現電影不只是電影的那一天。

畫面上是電影街徒步區的人潮、戲院看板是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的電影《麥克阿瑟》(MacArthur)、戲院招牌露出半個「新」字……小莊既寫實又極富漫趣筆觸的這一幕,像魔幻一樣,喚起我國三那年春節,在西門町日新大戲院與電影碰撞出新火花的記憶。

1978年大年初一,和國中同學約好衝去看全台首映的《星際大戰》(StarWars)。誰知尚未走近台北真善美戲院門口,遠遠望去已是萬頭鑽動,根本擠不進去買票。悵然失望的國中小毛頭七嘴八舌討論,是要改看別部電影?還是到小馬子多的萬年大樓小美冰淇淋坐坐?無奈大過年的西門町,走到哪都是人擠人,最後大夥還是各自鳥獸散。

可我還不想那麼早就敗興回家,逛到日新大戲院,發現下一場的《麥克阿瑟》仍有票(題材太硬、太不應景吧?),索性買了一張,即便要等上一小時才開演也無所謂,反正青春年少,就是有時間耗。

我沿著日新戲院一樓大廳的樓梯往上走,牆面上掛著一幀幀好萊塢明星的黑白沙龍照: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洛赫遜(Rock Hudson),巨星們的丰采伴我拾級而上,老派的大戲院,就是有這種儀式感。

踏上二樓大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大片氣派的馬賽克壁畫(日後才知是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大師之作《旭日東昇》),這一天壁畫前多擺了張小桌,上面堆著一疊疊大廉售的過期《世界電影雜誌》(1966年創刊,創辦人/史金龍),任君挑三本,只賣十元。

就在等待下一場《麥克阿瑟》開演的一小時不到空檔,原本無聊地翻著這份雜誌,竟被一篇篇頭頭是道的電影介紹、評論所吸引,最後掏出二十元,一口氣挑了六本回家慢慢啃。講到此,朦朧的回憶畫面中,桌上那堆疊的雜誌,似乎輝映著顏水龍壁畫《旭日東昇》的光芒。那一刻,讓我對電影的認識,開啟新的一扇窗。

扯這麼多,無非是要說明小莊作品能勾起無限回憶,引人入勝之處。正職為廣告片導演、斜槓身分是漫畫家,小莊畫過的《80年代事件簿》1 & 2系列、《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等漫畫,皆以台灣庶民共同記憶出發,流露濃濃的時代情懷。其風格與精神,在國內漫畫家中,是最貼近以自然寫實為基調的「台灣新電影」。

尤其小莊繪製每格漫畫環境背景的費心考據,如1970、80年代的西門町、不復再見的中華商場等場景,皆是耗心耗力重建原貌於紙上,加上人物的樣貌設定,更是揚棄過往漫畫的美形路線,有如「台灣新電影」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的素人路線。小莊這套描繪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的系列作品《潮浪群雄》,可謂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書中所出現台灣曾有過的景觀場景,或許可由過往的影像紀錄來參考重繪,然而像小野、吳念真一起共事的中影製片部辦公室,這類「台灣新電影」極為重要的發生現場,則是小莊去尋訪曾經歷過的當事人,憑著記憶用說、用畫,提供給小莊還原內部場景參考。

更難得的是,對於當年成群而來的天才,小莊是如何憑其記憶與想像,傳神地揣摩出這些潮浪群雄的舉止神態?本書最令我嘆服的一幕,是Scene 12第86頁,楊德昌導演在他濟南路二段的家裡,與眾人分享他構思中的《海灘的一天》創作概念。

TOP

發新話題